內容來自hexu台中市信貸利息n新聞

英國出品的密碼

在成熟的獨立制作產業的支撐下,英國模式節目走紅全球,2011年其總商業價值高達4.75億美元,出口額更是占到瞭全球市場的43%。配額制的實施以及節目版權歸屬的重新分配從根本上提高瞭獨立制作公司開發新節目、好節目的積極性。而版權交易所形成的穩定現金流又成為撬動資本的關鍵支點。在私募資本的推波助瀾之下,獨立制作行業整合提速,優勢資源重新組合,為模式節目的不斷創新提供瞭肥沃的土壤。如果說因出產電影、電視劇而聞名的好萊塢是美國的一張文化標簽的話,電視真人娛樂節目已經或正在成為英倫三島一張同樣重要的文化名片。從最初的《誰想成為百萬富翁(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學徒(The Apprentice)》到如今的《X元素》和《英國達人秀》,各種形式的模式節目不僅在英國本土大獲成功,並且還在“寶典”的配合下,橫掃國際市場,成為被爭相模仿和購買的對象。2011年秋天,《X元素》美國版第一季開播,一舉成為美國電視界的年度重要事件之一,而在此之前,《誰想成為百萬富翁》早已在1999年通過美國廣播電視臺(ABC)殺入美國市場,再加上其後的《學徒》、《流行偶像》等一系列節目,如今的美國已經成為英國電視節目出口的最大市場,也在一定程度上擔當著英國電視節目走向世界的窗口角色。因為官方語言一致,英國的電視節目出口至美國似乎具備瞭與生俱來的優勢。然而,真正能促使包括美國在內的各國電視臺買單的,還是作為節目核心的創意以及其載體節目模式。英國政府通過設置配額以及明確節目版權歸屬的方式,從根本上提高瞭獨立制作公司開發新節目、好節目的積極性。被版權交易所形成的穩定現金流吸引而來的私募資本則進一步推波助瀾,獨立制作行業整合提速,優勢資源重新組合,為模式節目的不斷創新提供瞭肥沃的土壤。出口占全球43%1998年秋天,益智問答類娛樂節目《誰想成為百萬富翁》首現英國熒屏,百萬英鎊的高額獎金以及獨具匠心的環節設計讓其火速走紅,也在一定程度上把打著“英國出口”字樣的電視娛樂節目推上瞭國際舞臺。雖然眼下其在英國本土的觀眾人數已經跌破瞭500萬,但在世紀之交,觀眾人數一度突破1500萬的峰值。然而,本國的頹勢絲毫不影響《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在全球市場的表現—迄今為止擁有84個版本、在117個國傢播放,而類似“向觀眾尋求幫助”的環節更是可以在眾多同類節目中找到。在如今全球許多灸手可熱的選秀節目中,都可以找到“英國元素”。比賽類節目中最常采用的“淘汰制”,可以追溯到當年由英國人制作、在全美廣播電視臺(NBC)首播的野外生存真人秀《幸存者》。變身自英國歌唱選秀節目《流行偶像》的《美國偶像》也是美國歷史上迄今擁有最多觀眾的一檔節目。首播一年後即打入美國市場的《星隨舞動》,是美國廣播電視臺史上收視率最高的節目。據估計,通過出口至42個國傢,這檔以各類明星跳舞比賽為賣點的娛樂節目已經在全球累計吸引瞭超過2.5億觀眾。即將播出第3季的《X元素》以觀眾人數來衡量是迄今最為成功的三檔模式節目中之一。即便是2006年才推出的《英國達人秀》也已經擁有包括中國、德國等在內的44個國際版本。這些輸出的模式節目不僅讓世人重新認識瞭英國創意,更帶來瞭數億英鎊的經濟效益。英國成為全球電視業增長最快的節目模式交易領域中,最為重要的一支力量。節目內容制作、分銷商FremantleMedia的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上半年,英國模式節目出口占到瞭全球市場的43%,幾乎是位居第二位的美國的兩倍。而在歐洲市場,根據《歐洲電視節目模式(TV Formats in Europe)》報告,2011年,英國模式節目的播出時長獨占鰲頭,並且其4.75億美元的模式總價值與法國(3.82億美元)、德國(3.81億美元)、意大利(2.6億美元)一起,占據瞭整個歐洲大陸市場總規模的1/3強。據此,英國貿易投資署(UK Trade & Investment)下屬的電影電視制作人聯盟在其2011年年度報告中明確指出,真人秀娛樂節目是英國電視節目出口增長的關鍵推手—其出口額比上年提升27.8%至1.47億英鎊,而過去六年,電視節目出口以及相關活動的整體規模更是從5.4億英鎊增長至14.75億英鎊,復合增長率高達22.3%。獨立制作撐起半邊天2011年,《經濟學人》雜志在一篇題為《世界的娛樂者(Entertainers to the World)》的文章中,如此評述英國真人秀娛樂節目創意不斷、走紅世界的原因,“許多英國國內的電視高管並不十分在意商業上的成功。BBC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用戶繳納的電視牌照費,第四頻道(Channel 4)以廣告為生,但卻為公眾所有。在這種模式下,創意和創新就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瞭衡量成功的標準—不斷推出能夠成為大眾話題的節目”。事實上,英國政府早在1989年就提出瞭“創意經濟”的大方針,電視媒體自然也囊括其中。不過,在軟條件的支撐下,將無形創意轉變為有形模式節目的操刀人仍是節目的制作方。很長一段時間內,英國的各大電視集團都是自給自足,完全采取自制節目的方式來填充播放時間。然而,自1982年完全商業化運作的第四頻道開播,形勢便發生瞭轉變。它的出現,標志著英國獨立制作公司的興起。根據英國管理當局的相關規定,所謂的獨立制作公司,不僅在任意一個廣播電視集團的持股比例不能超過25%,同時廣播電視集團對其的持股也不能超過25%這一標準,他們還擁有一個專門的名字Indie。早期的幾傢獨立制作公司大多由從BBC和ITV辭職的創意骨幹創立,更多是作坊式的運作。此後,獨立制作公司對電視內容產業的貢獻不斷提升。如今,每年2.7萬小時的非新聞類原創節目中約有一半由獨立制作公司制作,並且那些蜚桃園信貸代償聲海外的模式節目中有很大一部分也出自他們之手。獨立制作公司在內容制作方面已經具備瞭足夠的實力與電視臺分庭抗禮,而在打造娛樂節目方面,甚至更勝一籌。有數據顯示,英國模式節目出口額的約80%都是由獨立制作公司所實現的。獨立制作公司的發展與繁榮顯然成為瞭英國真人娛樂節目乃至電視節目行銷各國最強有力的推手。從當年大紅的《誰想成為百萬富翁》到當紅的《X元素》,均是由獨立制作公司挑大梁或與電視臺合作完成。每當有新的模式節目走紅,這些制作公司管理層的手機便立馬會變成名副其實的“熱線電話”。2005-2011年,英國獨立制作百強企業年創收累計增長62%,至2011年達到21億英鎊,這其中80.5%的收入來自電視節目制作,還有12%則由版權的再開發貢獻。不僅如此,逾千傢獨立制作公司合計雇傭超過2.1萬名員工,超過瞭四大電視臺的員工總和。作為歐洲、乃至全球的模式節目出產中心,英國不僅僅在節目的質量和數量上具有一定的優勢,同時還孕育瞭獨立制作行業裡諸多舉足輕重的大腕,而華納兄弟等跨國巨頭也先後在英國成立瞭分支機構。連續五年在雲林汽車貸款房貸房屋貸款成數信貸年息英國獨立制作百強企業榜上排名第一的All3Media,2003年由三傢公司合並而成,下轄20個制片公司,2011年的收入達到瞭2.86億英鎊,雖然在金融風暴的沖擊下2009年收入小幅下滑,但過去5年的年收入復合增長仍然超過瞭13%。全球最大的娛樂品牌締造者之一FremantleMedia英國公司制作瞭包括《X元素》(與Syco制作公司合作)、《學徒》和《非誠勿擾》的原型《Take Me Out》等節目,2011年的收入也達到瞭1.23億英鎊。這些大型獨立制作集團是英國獨立制作行業的中堅力量,它們連同眾多中小型的獨立制作公司,成為瞭英國電視創意的主要孵化器之一。收入模式改寫,推動行業發展包括模式節目在內的電視內容的繁榮與英國獨立制作行業的發展息息相關,而從根本上讓這一切成為可能的,則是由政府先後頒佈的多項法令—不僅確保瞭獨立制作公司有活可幹,更改變瞭它們的收入模式,再加上其後多頻道電視機構、數字電視的普及以及觀眾口味的日趨多樣化,英國制造的電視節目真正開始瞭走向世界的征途。第四頻道的推出無疑是獨立制作行業崛起的主要催化劑之一—按照政府規定,該頻道的所有節目都必須由外部公司制作。但僅憑其一己之力,實難提供行業興盛的肥沃土壤:來自各大電視臺的外包節目數量極為有限,而即便有活可接,賺取的也隻是少量的節目制作費,包括節目版權和衍生產品在內的所有後續收益都與制作方無關,因此獨立制作公司既無主觀上持續做大的動力,也無客觀上發展業務的資金。BBC的一份獨立報告顯示,在成立的第五年,即1987年,第四頻道共從360傢獨立制作公司買入瞭電視節目,其中僅13傢獲得瞭超過百萬英鎊的制作費,高達239傢公司僅為第四頻道制作瞭一檔節目,因此與其合作的獨立制作公司中有67%的制作費不足10萬英鎊。引入制作配額為瞭改善獨立制作公司的生存環境,英國政府於1998年引入自願的獨立制作配額,隨後又於1990年頒佈《廣播法案(Broadcasting Act)》, 規定所有電視臺每年非新聞類節目的25%需由獨立制作公司提供,並在2003年的新法案中明確,25%是下限而非上限。原本多自給自足的電視臺因此不得不將節目外包,從而催生瞭大量中小獨立制作公司的誕生。在此基礎之上,2005年,BBC又在相關部門的督促下,引入瞭創意競爭窗口(WOCC),在原有25%配額的基礎上,每年另有25%的節目由獨立制作公司和隸屬於電視臺的制作中心競爭“上崗”,這項機制於2007年開始正式實施,而2008年,獨立制作公司贏得瞭新增25%中2/3的節目。BBC的官方網站上辟有專門的“委任”頁面,獨立制作公司可依據不同頻道、不同類型找到未來BBC將外包的節目訴求,通常相關主題、節目時長、播出時段、截止時間等詳細信息都會明確標註,以便獨立制作公司“競標”。分享版權收益獨立制作公司手中的“活兒”變多瞭,但為瞭提高“競標”的命中率,獨立制作公司基本都會把節目後續的市場開發權利讓渡於電視臺。完全依賴電視臺支付的制作費,它們的收入增長和盈利表現並未有明顯改善,世紀之初6%的利潤水平不僅遠低於產業鏈的其他環節,並且與其他國傢的同行相比也相去甚遠。隨著2003年新法案的出臺,一個全新的媒體和電信管理機構通訊辦公室 (Office of Communications,在英國通常被稱為 Ofcom)也同時面市。Ofcom 不僅聲明制作方可以部分擁有節目版權,並且對各層級版權的如何定價和買賣也做出瞭相應的規定。這意味著早前由電視臺所享有的包括海外版權在內的輔助權利都轉移到瞭制作方手中—電視臺承擔大部分而不再是全部的制作費,相應可以獲得節目在英國的版權以及一定比例的海外收入分成(15%),另一方面,獨立制作公司則以一小部分的制作成本換取瞭大部分的節目海外版權銷售收益。自此,海外版權收入取代制作費,成為獨立制作公司的命脈。而獨立制作公司不僅對電視臺的依存度大幅降低,扭轉瞭過往電視臺一方獨大的局面,更為關鍵的是,隨著數字電視的普及和更多依賴非首輪播出節目的多頻道電視機構的湧現,獨立制作公司的創意在原本BBC、ITV和第四頻道之外有瞭更多的買傢,依靠持續不斷的版權收入,制作公司擁有瞭更多從技術設備到創意人才的資源,從而得以出品更多打上“英國制造”標簽的模式節目。版權撬動資本 行業加速整合一方面,獨立制作公司為瞭籌措制作費,需要尋求外部資金的幫助;另一方面,節目版權的商業價值在英國本土以及他國市場均陸續獲得認可,成為瞭撬動資本的關鍵支點。看中瞭版權交易所帶來的持續穩定現金流的私募基金,紛紛向獨立制作公司拋出瞭橄欖枝。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之下,獨立制作行業的整合明顯提速,優勢資源被重新組合,為模式節目的不斷創新提供瞭肥沃的土壤。25%的強制配額實施後不久,1996年,首傢獨立制作公司循環通訊(Circle Communications)便登陸資本市場,當時其估值約在2000萬英鎊,投資人相信多頻道電視機構的發展以及全球各地對節目版權的重視都將為獨立制作公司許下一個光明的未來。然而,彼時電視臺仍然主導著節目制作的價值鏈,這傢公司在不到一年半之後就以830萬英鎊的價格被一傢澳大利亞媒體公司收購。整體來看,通過公開募資而上市的獨立制作公司並不算多,並且最終因被收購而退市的不在少數,而這些交易的背後通常都閃現著私募基金的身影。隨著獨立制作公司在產業鏈上的弱勢地位得以改善,收入模式也得以優化,資本以空前的熱情投身獨立制作行業。再加上有如今全球最大的獨立制片公司Endemol通過並購發展壯大、並獲得高額利潤的示范效應,諸如RDF這樣的後起之秀從成立之初就輕松獲得瞭外部投資。在2003年《廣播方案》頒佈後僅兩年,已經有包括RDF在內的五傢獨立制作公司登陸資本市場。在此一年後,All3Media被Bridgepoint以3.2億英鎊的價格出讓給Permira,前後兩位東傢均為私募。事實上,這一時期前後三年時間發生的並購中有半數都是由私募推動的,而此輪整合高峰也讓行業內迅速湧現出三傢年收入逾1億英鎊的領頭羊。即便是金融風暴也未讓私募放慢腳步。2007-2009年,獨立制作行業內的並購不管是規模和數量都顯著下滑,然而這期間成交金額最高的五筆交易收購均有私募在背後支持,總成立金額突破2.5億英鎊。擁有Endemol 1/3股權的Cyrte不僅同時持股英國本土的Shed Media,更資助瞭RDF的MBO, Tinopolis被 Vitruvian Partners4500萬英鎊拿下,All3Media則以5000萬英鎊的代價收購瞭一傢小型制作公司。從2009年開始,隨著真人娛樂節目的海外版權銷售一片大好,資本也開始更加密集地向其聚攏。在2009年完成的13筆並購交易中,有10筆的收購對象都是真人娛樂節目的制作公司。近兩年,資源的重新分配與優化仍然在行業內不斷上演,這一次大型制作公司成為瞭主角。索尼、時代華納、Endemol等跨國集團都再度出手,而2001年由默多克的女兒所創立的英國制作公司Shine TV一路並購快速發展,也最終於2011年初被新聞集團以逾4億英鎊的代價收入囊中。不過,引起市場巨大反響的卻是一樁未能成交的買賣,2011年9月Permira宣佈將繼續持有英國獨立制作的老大All3Media,此前它將後者以7.7億英鎊的價格掛牌出售,可惜在不明朗的經濟形勢下,遲遲未有買傢現身接盤。【附文】1936年,BBC推出瞭全球首個電視頻道BBC 1,此後長達近50年的時間,英國的電視產業一直呈現BBC和ITV雙寡頭壟斷的局面。直到第四頻道的推出,這一壟斷才得以打破。如今,除瞭公共電視臺以外,UKTV、探索、天空(BSkyB)等衛星、收費電視也擁有瞭自己的觀眾群。電視臺加上獨立制作公司每年出品約2.7萬小時的各式節目,出口創匯近15億英鎊。作為模式節目的主要出口商之一,隨著出口規模的不斷增長,各大電視臺同樣受益匪淺。2012年上半年,ITV集團整體營收上揚34%至3.55億英鎊,而模式節目的出口額則飆升66%,很大程度上彌補瞭經濟不景氣導致的廣告收入下滑。更為典型的例子依然是BBC。大型制作公司通常就是自己的分銷商,而對中小型獨立制作公司來說,則隻能依靠外力。作為美國以外地區最大的內容分銷商,BBC的全資子公司BBC環球,與超過200傢獨立制片公司合作,把他們的內容產品把出口到全球超過700傢電視臺以及數字平臺。同時,身為BBC商業分支的BBC環球,還專司打造、銷售BBC自制的模式節目,或與其他公司合作開發節目。與此同時,海外銷售對BBC環球的貢獻也越來越大。在旗下熱門節目《星隨舞動》以及試駕真人秀《TopGear》的帶動下,2011財年,BBC環球的年收入比上年增長5.4%至10.85億英鎊,利潤增長7.9%至1.44億英鎊,而海外銷售收入則攀升瞭9個百分點,貢獻度從上年的55.5%提高至64.3%,2003年,這一數字僅為38.7%。過去8年,BBC環球的 整體收入幾乎翻番,利潤更是增長四倍,累計向BBC回註13億英鎊。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12-26/149501235.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utbreakmgle2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